跳到主要內容區
 
:::

不只是師範大學!彰化師大AI改革大揭密,大一同學進來就與未來接軌

 

陳明飛校長自2020年8月上任以來,秉持「AI創新加值、打造智慧校園」之治校理念,積極推動程式設計與人工智慧教育。上任初期,即親自擔任首屆暑期程式設計研習營講師,為期五天的活動吸引眾多師生參與,系統化強化教師教學能力與學生程式設計素養,為後續AI課程奠定基礎。

 

全面普化:AI通識課程納入必修,由各系融合專業授課

推動全校AI通識教育:落實AI普及與實作並重

因應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,本校自110學年度起,將「人工智慧及其應用」課程納入全校通識必修學分,積極推動AI教育普及化。課程設計著重AI基本原理與實務應用,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跨領域思考與實作操作,培養其科技素養與應用能力。為強化課程內涵並促進跨域融合,本校透過研習營機制協助各系所教師掌握AI教學重點,進而結合各系專業特色,自行設計與授課,使AI通識課程能與各領域知識相輔相成,深化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應用視野。

建立AI教學助理制度:延伸學習與教學成效雙提升

為強化教師與學生的AI實務能力,本校延續暑期研習營模式,自110年起每年寒暑假辦理「人工智慧及其應用教學助理研習營」,為期三至五日。研習營以AI教學模組為核心,邀請各系所推派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,透過共學提升專業知能。研習營設有測驗認證機制,通過者可擔任教學實作助理,協助課程實作教學並參與相關增能活動。

教學助理雙軌分工:實作支援與自主學習並進

AI教學助理制度設置兩類角色:

• 實作教學助理:專責協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AI技術實作與操作。

• 跟課教學助理:負責課堂行政支援,並協助推動自主學習週與相關競賽活動。

AI教學助理制度不僅提升課程教學支援效率,亦讓學生在擔任助理過程中深化AI應用經驗,進一步強化其未來職場競爭力。

強化教學支持系統:課堂效能與學習成效雙提升

為落實AI教學推廣與深化學習成效,學校於2020年至2024年間共投入新臺幣2,550萬元,聘用教學助理協助課室教學。透過助理支援,教師得以提升課堂教學品質與互動成效,減輕行政與教學負擔,專注於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提升,形塑具前瞻性之AI教學環境。

呼應生成式AI浪潮:課程內容持續更新

面對生成式AI技術(如ChatGPT)的快速崛起,本校自112學年度起調整課程內容,新增以下教學設計:

• 自主學習週:本校於通識必修課程中,針對大一新生設計「自主學習週」,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、拓展跨域視野及多元表現為目標,並導入生成式AI應用教學。課程安排於學期末最後三週實施,學生可依個人興趣,自主擬定AI主題進行深入探究,鼓勵跨系、跨院合作,結合生成式AI技術進行創作,並於最終一週進行成果發表與全校性「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自主學習專題競賽」,展現自主學習與創意應用成果。

• AI倫理議題融入:為培養學生在數位時代中具備良好的科技倫理素養,課程同步導入AI倫理相關議題,涵蓋隱私權、資料保護、公平性及社會責任等面向,透過討論與案例分析,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AI應用觀念與價值判斷,強化其作為未來數位公民的責任意識與判斷力。

 

縱向深化:推動「一院一AI」,打造院級特色發展脈絡

推動一院一AI:串聯基礎課程,促進各院特色縱向發展

為持續深化人工智慧教育並落實跨域學習目標,學校積極推動「一院一AI學程」政策,鼓勵各學院依據其專業特色,規劃具備AI核心能力之模組化學程。此學程設計採縱向發展架構,由基礎課程起步,逐步延伸至進階應用與整合課程,涵蓋:

• 基礎奠基:設計AI入門與程式設計等課程,建構基本能力。

• 進階深化:結合各院專業知識,開設AI應用導向課程。

• 整合實作:發展具跨域整合性之專題或總整課程,強化實務與創新能力。

透過此策略,不僅形塑各學院AI人才培育特色,也促進學生從「學科知識的整合」邁向「AI技術的實際應用」,落實全方位AI素養之養成,推動學用合一的教育願景。

 

目標導向:結合專題補助與實作競賽,強化學生跨域創新與學用接軌

自主學習專題競賽成果豐碩:跨院參與展現AI創意應用力

為強化大一新生生成式AI實作能力與跨域合作精神,本校自112學年度起,於「人工智慧及其應用」通識課程中設計「自主學習週」,並舉辦自主學習專題競賽。學生可自由組隊,以AI技術進行主題創作與實作,並透過跨系、跨院合作,展現創意與應用能力。近三學期競賽成果如下:

學期

參與學院/修課人數

參與複賽

得獎組數

112-1

文學院、教育學院、管理學院/675人

43組(182人)

19

112-2

理學院、工學院、科技學院、社科體院/625人

41組(139人)

18

113-1

文學院、教育學院、管理學院/597人

47組(194人)

18

競賽成果豐碩,學生結合AI應用與多媒體技術,完成具創意、實用性與社會價值的專題成果,顯示生成式AI教學與自主學習的深度融合成效。

得獎作品亮點:數位轉譯文化之美——「故宮探秘:邂逅被遺忘的奇蹟」

113-1學期競賽第一名由國文系學生團隊獲得,其作品《故宮探秘:邂逅被遺忘的奇蹟》巧妙融合生成式AI與數位敘事技術,打造沉浸式文化導覽影片。 創作過程包含:

• 選定故宮文物主題並實地拍攝故宮場景素材。

• 使用「故宮OPEN DATA」取得文物資訊,並以ChatGPT精簡撰寫導覽文案內容。

• 應用剪映剪輯軟體進行AI配音。

• 利用圖像生成工具將文物轉換為卡通風格,製作動畫畫面。

• 結合影片剪輯平台iMovie、VLLO進行素材整合、剪輯及字幕設計。

• 最終完成一部結合實景、生成圖像、AI語音與背景音樂的數位導覽影片,並上傳至YouTube發表。

🔗作品連結:作品《故宮探秘:邂逅被遺忘的奇蹟》

本作品不僅展示學生靈活運用AI工具的能力,更彰顯文化素養與敘事創新,充分體現自主學習週的教育目標與跨域實作精神。

專題補助支持:百萬專題探索計畫,推動學生目標導向學習實踐

為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專題製作,並鼓勵積極參與校內外競賽,本校自110年度起推動「百萬專題探索計畫」,提供專題製作所需之耗材補助及參與校外競賽交通補助,鼓勵學生將所學發展成具體成果。計畫自推動以來,至114年度共補助專題394組,參與學生達1,188人,累計補助金額達165萬元,展現學生在實作歷程中的積極參與與創新潛能。

產學創新競賽引領:十年成果培育跨域實作與技術應用能力

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實作能力,本校與彰化縣產學精進協會自2015年起共同主辦「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」,至今已連續舉辦十屆,於2021年起新增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組,2021至2025年共有205組參與競賽,深獲產學界肯定。競賽鼓勵跨領域團隊結合科技專長,完成具創意與實用性的創新作品,推動技術移轉與產學合作。

為強化學生的專題實作與創新能力,本校推動「自主學習專題競賽」、「專題探索補助」及「產學創新實作競賽」三軌並行策略,循序引導學生從入門探索邁向實作驗證。首先,「自主學習專題競賽」專為大一新生設計,鼓勵學生運用生成式AI工具發想專題構想,啟發創意潛能與問題意識;接續透過「專題補助計畫」,提供執行過程中所需之耗材經費與競賽交通補助,協助學生將構想落實為具體作品,並鼓勵參與校外競賽,對獲獎學生予以獎勵支持;最終,學生可進一步挑戰「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」,於真實場域中驗證成果、鏈結產業,逐步實踐高等教育培育創新與跨域人才的核心目標。

 

生態共融:鏈結TAICA計畫,融入全國高教AI發展生態圈

為深化校內外AI教學交流與資源整合,本校於2024年正式加入TAICA(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, TAICA)聯盟,積極與全國高教AI生態圈接軌。同時,校內亦同步強化AI教師專業支持系統,成立全校性AI教師成長社群,涵蓋「校級AI社群」、「理工AI社群」及「非理工AI社群」,並定期辦理「AI程式設計融入教學」等研習活動,提升教師AI素養與教學應用能力。隨著TAICA參與及推動,學校亦新增「TAICA教師成長社群」及「教育大數據教師社群」,持續擴展AI教學網絡,落實AI教學推動之系統性與永續化目標。

除實體課程外,自2024年起,學生可透過「雲端學院」進行AI與程式設計自主學習,目前已有287位學生修讀,全校近100%學生已接觸AI課程的經驗,顯示AI學習已逐步擴及校園各層面,人工智慧教育已深植校園核心。此外,學校於兩校區更新硬體設備,共投入1,700萬元的經費增設AI相關課程教室與系統支援,全面提升智慧校園教學基礎與學習環境品質。(教務處大學社會責任暨創新教學發展中心×通識教育中心)

 

本校陳明飛校長帶領全校師生邁向AI校園,擔任首屆暑期程式設計研習營之講師

▲本校陳明飛校長帶領全校師生邁向AI校園,擔任首屆暑期程式設計研習營之講師。

人工智慧及其應用教學助理研習營

▲人工智慧及其應用教學助理研習營。

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課程規劃及發展歷程

▲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課程規劃及發展歷程。

 

※與本活動相對應之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:

sdg4sdg8sdg10sdg17

瀏覽數: